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不丹之旅VI - 不丹冰雪幻異東部之旅 ~ 切米拉康 Chimi Lhakhang 求子廟 - 不丹農宿宿一宵 Farmhouse Homestay - Day 2 - Part 2 - 2016 Jan to Feb

我們的車子駛離多楚拉隘口, 沿路所見仍是美麗的雪景.


車子沿著山路漸漸向下走, 雪就漸漸的少了.


橫貫不丹全國東西的 "公路" 就是這個樣子, 窄窄的, 連著山路而建九曲十三彎.


我們本來想去距離多楚拉隘口半小時車程的 Lamperi 的皇家植物園 (Royal Botanical Garden) 野餐, 不過因為這天天氣不好, 多楚拉隘口比我們想像中冷, 在附近好的Botanical Garden 不了多少, 所以我們決定繼續前行找適合的野餐. 

因為我在多楚拉隘口待久了, 而且我們又跳過了皇家植物園繼續往前找適合野餐的地方, 時間已經下午二時, 相信阿爸肚子已經很餓了~~ 對不起啊阿爸~ 女兒太貪玩了~ 嗚~

車子駛了差不多一小時, 已遠離多楚拉隘口的寒冷高山地帶, 漸漸進入和暖的 Wangdue Phodrang 地區, 突然阿爸叫停了 Dechen, 原來阿爸找到個午餐好地方. 

這裏是在斜坡上一小片平台, 剛好可以擋著大風, 又不怕公路上的沙塵. Dechen 和 Nima 熟練的從車尾箱拿出多個盒子、籃子、瓶子, 我和阿爸幫忙著, 一起往小平台走下去.


這個竹籃是不丹很流行的家庭野餐籃, 是傳統款式, 但古今皆宜, 很多家庭家中都備有一、兩個, 要外出野餐時, 會把保溫瓶飯煲保溫食物盒、碗碟、食具、熱水瓶、紙巾等物放進去, 十分方便.

不丹人沒有外出用膳的習慣, 長途旅程中, 沿途不一定有餐廳, 不丹人習慣如果要長途交通的話, 會盡可能準備食物. 所以之前一晚Deki 和 Nima在給我們做晚餐時, 特別加大了份量, 好等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帶上路, 到午餐時間就可以拿出來吃. 由於車裏狹少, 不丹人不會擠在車裏進餐, 所以就會在沿途找空地開餐.

我身住香港, 很少機會野餐, 每逢去到不丹有機會野餐就異常興奮. 這餐不算正式的野餐, 如果是正式的不丹家庭郊遊野餐, 不丹人還會很雅緻地搬出家中的地毯, 帶來舖著坐.


其實Dechen家本身不太吃蛋的, 但不知何解, 阿爸多年以來都認為我很喜歡吃蛋, 所以總會叫 Deki 和 Nima為我準備蛋做的主菜. 嗯, 不丹人做的蛋菜式, 仍免不了會下點辣.....


飯後我們繼續前進, 大半小時後, 我們來到Punakha 地帶, 這裏會見到較多的民居的牆身上畫有陽具圖案, 因為這裏非常接近不丹陽具崇拜的發源地 Chimi Lhakhang (切米拉康廟).

 圖右就有一幅陽具圖騰

我們的車子駛到切米拉康廟下面停下來, 阿爸收拾好拜祭的用品, 然後用他的圍巾將拜祭用品打包, 阿爸是傳統老一輩不丹人, 他說今天要讓我們認識一下這樣才是攜帶供品的正式方法.


六年前我第一次來參觀切米拉康, Dechen 的哥哥 Chencho 帶我走過一大片稻田才到切米拉康, 今天上切米拉康的路已舖得整整齊齊.


"嗯, 那些稻田都給移平了?"

"唔, 政府收購了農地, 然後舖了上切米拉康的路." Dechen 說.

不一會, 我們來到切米拉康前的大轉經輪, 我們跟著阿爸的腳步, 入內一面推著轉經輪, 一面唸著佛咒轉三個圈, 才走上廟前.


切米拉康 Chimi Lhakhang 是為了紀念 "瘋癲聖僧" 竹巴袞列降服在多楚拉隘口作惡的女妖而建的.  "瘋癲聖僧" 是不丹最尊敬的聖人之一, 他行事似是癲三倒四, 胡胡鬧鬧, 但法力高強, 以胡鬧、輕鬆、世俗的方法去導化世人, 將佛祖的真理傳開. 據說不丹國獸 "四不像" 羚牛 (Takin) 也是因為 "瘋癲聖僧" 酒後胡鬧, 而創造出來的動物. 所以切米拉康亦被稱為 "Mad Man Temple".

進入廟前有個佛塔, 跟不丹所見的其他佛塔略有不同. 不丹一般佛塔的牆身是白和橙紅兩色, 但切米拉康廟前的這個是白、橙紅和灰黑色的. 據說當年這一帶有女妖橫行, 給瘋癲聖僧竹巴袞列封印在這個佛塔之下, 所以這個佛塔就有灰黑色.


切米拉康是全不丹最出名的求子廟, 這也是源於"瘋癲聖僧". 據說竹巴袞列降魔伏邪所使用的不是別的法寶, 而是用他的陽具, 於是在不丹地區發展出陽具崇拜的文化, 也從陽具崇拜衍生出陽具有助求生育的願望靈驗, 傳說裏不育夫婦來到切米拉康, 接受祝福, 並留宿一夜, 回去之後, 很快便會有好消息.

直至現代, 據說仍有很多不育夫婦來到求子, 十分靈驗, 也有不少懷孕的婦女為腹中孩子祈福, 也有不少人帶初出生的孩子來接受祝福. Dechen 曾帶一對新加坡夫婦客人來切米拉康求子祈福, 果然回到家後不久便有好消息, 幾年後還找Dechen帶他們回切米拉康還神.



不信真的這般靈驗? 看看這位美麗的台灣媽媽的不丹遊記 - - > http://purplesummers.pixnet.net/blog/post/31826101 , 她是Dechen 的客人, 我是很偶然在論壇見到她的遊記, 她說本來沒打算生孩子, 怎知去切米拉康回來不久, 就懷了孩子, 我猜這個故事連 Dechen 自己也不知道.

切米拉康面積很小, 不過在不丹的聲名和影響就很大, 不丹的陽具崇拜文化, 是有其佛教典故的, 大家別再誤會不丹性開放了, 拜託~

切米拉康內庭只有一進, 就是這個狹小的內庭, 大殿正門不大也不特別堂皇, 與早晚課用的僧舍只有幾步之遙.



正門進殿, 殿內其實也只有左右兩廳, 地方不大, 進門的右廳主要是看壁畫, 在左面的廳是主神龕, 跟其他不丹寺廟一樣, 是供著佛祖、夏宗法王和蓮花生大士. 在這裏求子祈福, 大喇嘛會取出木陽具輕敲祈福善信的頭, 為善信唸經後, 再用象牙敲善信的頭, 然後叫善信擲骰子, 有點像南方華人擲聖杯的概念, 擲出不同的點數, 會代表好運或者惡運.


不丹人到正式場合和進入Dzong (宗) 時, 除了要穿傳統國服, 男士還要披上圍巾, 女士要在右肩搭上紅布條 Rachu. 今天我們只是普通宗廟拜祭, 就不用披圍巾.


切米拉康在山丘之上, 從山下看下來, 就可以看到普那卡地帶的地貌.

 

廟外一幅大草地, 切米拉康廟本身不大, 只有一個不大的大殿, 大殿連接著一個回形的僧房, 這邊的僧房主要作早晚課之用. 


大殿外的四個角落都由簷篷掛了一串這種東西下來, 是把雨水引到地面的裝置.


主殿和內庭地方狹窄, 僧人們是住在主殿後面的僧房.


看著去其中一間僧舍, 見到裏面的陳設可能是他們的飯堂或者起居室.


離開切米拉康之後, 我們便開車前往 Nima 的娘家, 這天晚上我們會在她娘家借宿一宵. Nima 的娘家在 Punakha 附近一小時車程的農村 Dakawa. Nima 小時候, Dakawa沒有車路連接, 要步行出村外, 再走到大路, 然後一路步行出 Punakha 鎮中心, 而且那時候沒有橫跨 Punakha 河的橋, 他們要出 Punakha 鎮中心就要繞道步行到很遠的地方才有橋過河, 所以由家裏要出 Punakha 鎮中心往往要用上半天, 然後要再出首都廷布的話, 就要花上一天時間.

雖然現在 Dakawa 已經有車路, 不過路面也是凹凸不平的泥路, 我們入了黑之後才摸黑到達Nima的家.


Nima的爸爸聞聲下樓來接應我們, 不丹的農村裏當然沒有街燈, 路也不平滑, 我們靠車頭燈看路泊車, Nima 爸爸幫忙指引我們到泊車的位置.



安頓好車子, 要搬卸行李, 反正阿爸和Dechen也不讓我幫手搬行李, 我挽了兩件輕便行李便上樓去看Nima 媽媽.



Nima 的媽媽 Ama Dema 在我第四次不丹之旅時已經見過我, 這次我來她家裏留宿, 她很開心, 阿媽的氣息精神很好, 我也很開心又再見到她.



Ama Dema 家是傳統不丹農舍, 地面層是養牲口的, 爬一層樓梯, 來到睡房, 然後再上半層是洗手間和儲物空間, 又再半層是大廳、廚房和睡房. 洗手間是近年新建的, 以前的不丹農舍裏, 沒有洗手間, 像Dechen以前的家, 洗手間是建在農舍外, Dechen小時候甚至根本沒有洗手間, 要解手時, 便自己走到田野裏去解決.


Dechen 他們提著行李, 陸續來到大廳.

"你第一次到農舍吧." Dechen幫我翻譯著阿媽的說話.

"嗯, 不是啊, Dechen家以前也是農舍啊." 我想一想, 再說: "不過在農舍睡覺就是第一次." 說來原來, 我六度來到不丹, 常常在 Dechen 的農舍團團轉, 卻一次也沒有在農舍渡宿.


我們在大廳坐下來休息, 這裏是Nima的家, 她就跟她繼父在大廳外為我們準備晚餐. 我、阿爸和Dechen算是客人, Ama就在大廳跟我們聊天 (其實是跟Dechen 和阿爸聊天).

不丹人家每當有客人來訪, 一定會為客人滾熱的奶茶, 不丹奶茶跟港式奶茶差不多, 也是茶加奶加糖, 喝下去挺不錯, 大家有機會要試試.

除了奶茶, 不丹人一定會為客人端上不丹式餅點, 例如像個漢堡包般大的米餅, 其實米餅中間完全中空, 只不過是虛有其表的一個很脆很油的大泡泡而已, 不過我仍是嫌太油太膩.

"你怎麼不吃?" Dechen知道我很樂意嘗試不丹的每樣事物, 所以他看出端倪.

"太大了, 我怎麼吃得下一個?"

"你可以掰開米餅做幾小片, 然後只吃幾小片呀!" 我覺得Dechen只是把最後兩隻字 "傻人!" 吞回肚中.

Ama還拿出炒米給我們吃, 炒米又是最經典常見的不丹款客小食, 看上去像我們早餐的卜卜米, 不過沒甜米, 而且還挺黐牙的, 我就只吃幾口以示感謝好了.


不丹農村人閒來沒事, 串門子是日常消閒活動, 阿爸本身很健談, 坐下來跟Ama倆姻親談過不停.

不丹農村的客飯廳中央通常都裝有火爐 (Bukhari),  燒柴的, 可以保持室內和暖, 冬天大家就一定圍著火爐取暖、談天、吃飯, 同時可以在爐上燒水煮食或者讓食物保溫, 火爐上的煙囪把煙直接排到屋外. Ama 就一面跟我們談天, 一面煲水, 一面加柴.


不一會, 晚餐已經準備好, 我們在客廳準備開飯.


不丹菜其實都主要是蔬菜和辣椒, 肉類較少.


這是Shamu Dazhi, Shamu 是不丹宗喀語中的菇類, Shamu Dazhi 即是芝士菇辣椒的意思.


我昨晚吃飯時我吃多了綠豆, 不想Dechen竟然有留意, 今早我們和他分頭行事時, 他去完銀行後, 走了去買綠豆, 湊巧我和Nima也買了, 於是這天晚上我們有很多很多綠豆做晚餐. 哈, 又沒想到, 木納的Dechen會這麼細心.


入鄉隨俗, 當然是用手吃飯才有不丹風味.



晚餐後, 住在隔鄰的鄰居過來串門子, 大家圍坐在火爐前.


 不丹農家傳統在晚飯後, 特別有客人來的時候, 會為客人端來自家釀的 Ara 酒, 這晚Ama就以不丹習慣, 把酒入蛋煮熱, 再以小碗分給我們. 我是一點酒都不能喝的, 拿了Dechen那一碗到鼻子前輕輕吸一下, 嘩, 一股酒精氣吸進來, 酒精度很高呢.


本來大家怕我住不慣, 一早預備好, 我和Nima 到一樓小房間裏睡, 裏面特別安排了床舖, 不過我想跟大家一起過農家生活, 於是就跟一般不丹農家一樣, 把所有床褥被舖都舖在客廳地板上, 我跟大家一字排開的睡在地上.


準備好就鑽進被窩裏, 需要天氣寒冷, 蓋著厚厚的綿被, 倒也和暖.


大廳關上燈, 大廳黑起來. 我拉著綿被密密的裹著自己, 倒也不覺冷, 不過我就是轉來轉去睡不下.

"冷嗎? 夠暖嗎?" Nima 察覺我仍睡不著.

"嗯...... 那是甚麼聲音呀?" 我就是總聽到屋外有點弱弱的叮叮聲響, 是甚麼呢?

"那是外面馬棚馬兒身上的鈴所發出的聲音, 繫著鈴, 如果馬兒走失就較容易發覺." Nima 小聲的答.

我就在漆黑中和那延綿不斷的輕輕叮叮聲響下矇矓中睡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