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基地 - 茂蘿街1至11號 -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開放時間:
諮詢中心及地下大堂至四樓 - 逢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地下公眾休憩空間- 逢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上午8時至晚上10時
動漫沙龍 - 逢星期二至日及公眾假期:正午12時至晚上8時
導賞團詳情:
• 逢星期二至五:下午4時開始,約45分鐘
• 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30分及4時開始,約45分鐘
• 集合點:地下大堂
• 名額:每團上限20人
• 即場報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有關英語及普通話導賞團的安排,請在參觀前至少兩星期以電郵(chb@hkac.org.hk)或電話(2824 5303)提出申請
茂蘿街及巴路士街的十幢樓宇均高四層,建於1920年代,分兩批完成,最早一批在1916年至1922年間落成,是廣東式四層高唐樓的典型建築,建有懸臂式露台;而地台、樓梯、各層的露台、茂蘿街第一至七號的金字瓦頂及法式門等,均採用杉木所建。
茂羅街一至三號的一梯兩伙佈局、內部木樓梯、地磚和廚房外形,均為早期戰前住宅的典範;而當中的露台鐵花欄河,更可說是本建築群在外觀上最能辨認的特色之一。
金字頂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伸延;至於法式門等設計,則充分呈現了西方建築風格。這十幢樓宇已是灣仔以至香港少數歷史悠久、碩果僅存、糅合了中、西方建築特色的舊式住宅群。
復修時,當局為外牆鬆上白色,有人提出異議,因為這古蹟舊稱為 "綠屋",為甚麼不鬆上綠色外牆呢?
原來茂蘿街與巴路士街的建築群,本身沒有名稱,外牆最初也不是綠色,後來茂蘿街3-9號及巴路士街6-8號被政府收購及維修,跟藍屋相似,政府利用政府倉庫剩餘多出的綠色油漆塗於茂蘿街其中四幢(3、5、7、9號)樓宇的外牆,所以不少人曾經統稱這建築為「綠屋」。
根據復修人員的考究,當初這十間唐樓是以白色為外牆顏色,所以在復修時,當局就決定以白色為外牆的顏色。
茂蘿街9號及11號於1930年代曾被改建;其木樓板及金字瓦頂的木結構被改為混凝土樓板及平頂。
1920年代,香港經濟逐漸發展,內地移民有增無減,為解決居住所需,成本較低、建設快速的住宅,就在那一時得以建成,除了寮屋,當時幾乎所有港人都居住於此類住戶。大批這類樓房的出現。由於人口眾多、房屋不足,勞動階層尤其支付不了高昂租金,於是不少唐樓單位都被用作分租,每戶往往住了三至八個家庭,亦因而產生了「包租公」、「包租婆」這充滿特色和歷史淵源的社會角色。
而隨着社會轉型,這十幢樓宇也出現不同的人口變遷,好像茂蘿街3、5及7號地面樓層曾是露宿者之家;商舖則曾包括茂蘿街1號進記傢俬,巴路士街8號永昌隆五金,另外茂蘿街9號曾有四十年歷史的有仔記酒家等。
當年這種唐樓最流行這種梯樓樣式,由於這樓梯也十分脆弱,所以大家只能看,不能從這裏走下去。
我小時候去契嫲在灣仔的家,他們也有這種木梯~
面向茂羅街的6幢唐樓保留舊樓的紅磚牆、中式斜瓦頂、木樓梯和法式門窗等原有特色。
建築物早年被政府收購時髹上僅適用於木材的油漆,令磚牆質料被破壞,現髹上20世紀初原來的黑白色,將建築物回復原貌。
但巴路士街的4幢唐樓則因結構欠佳,樓宇後半部分已拆卸,只保留了由石屎建造的露台牆身,在其後面設支架,並於3樓提供空中行人走廊,連接巴路士街及茂羅街兩組建築物,讓遊人可從高處觀看在約300平方米公共空間舉行的活動。
這邊是昔日的廚房灶頭~
現在在香港基本上應該買不到這種花紋玻璃窗了~
活化後,香港藝術中心獲批五年主營運合約,建築群的地下用作零售、畫廊及美術館等,1樓用作展覽空間及零售,2及3樓用作動漫藝術工作室、興趣班,以及出租予文藝團體用作不同用途。
Sourc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5%E6%BC%AB%E5%9F%BA%E5%9C%B0
http://www.comixhomebase.com.hk/#/tc//aboutus/on_the_architecture/
http://www.ura.org.hk/tc/projects/heritage-preservation-and-revitalisation/wan-chai/mallory-street-burrows-street.asp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