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香港 - 古蹟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 法定古蹟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 法定古蹟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英语:Main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是香港大學最古老建築物,位於香港港島薄扶林道般含道本部校園。大樓外部自1985年起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由著名巴斯裔商人及慈善家麼地爵士捐貲興建,麼地爵士為拜火教徒,他早年在尖沙咀發展地產事業,「麼地道」就是以他命名。



1910年3月16日,麼地作為捐款者出席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的奠基禮,奠基石的文字形容他是「居港五十年的巴斯人,大樓由他建立和贈送給殖民地」。在奠基典禮上,麼地爵士把金灰匙交予主持奠基典禮的港督盧押爵士,由盧押爵士以金灰匙為本部大樓奠基。同年麼地獲英國封爵,可惜翌年逝世,終年七十三歲,未能目睹大樓落成和港大開幕。







大樓於1910年動工興建,並於1912年3月11日落成啟用。開校初期,本部大樓是大學的唯一建築物,故本部大樓除用作辦公室、教室和實驗室外,還設置了圖書館、醫療室,以及臨時學生宿舍。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本部大樓被徵用作臨時醫院,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後期,大樓遭受嚴重破壞,大樓的屋頂被拆毀,木材被用作燃料。校長賴廉士描述當時的情景說:「大學的建築物只剩頹垣敗瓦,屋頂毀透,一切儀器、傢具、門窗、樓梯、地板都蕩然無存。」大學直至一九四六年十月才復課。



大樓由李柯倫治建築師行(Leigh & Orange)的 Alfred Bryer 設計,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形式,是香港古典復興式(Classic Revival Style)建築物的典範。



大樓倚山建築,兩翼依山勢漸減底層,為「E」字形佈局,以紅磚及麻石建成,並建有兩層的巨型愛奧尼柱式及舍利安那式拱窗,加上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大樓頂部置有遮打爵士於1930年所捐贈的鐘樓,四角則有塔樓。





大樓最初有兩個庭園,植有現時高近9米的棕櫚樹,後於1952年大樓擴建時增加南部兩個庭園,成為「田」字形佈局。此外,大樓於1958年加建一層。




本部大樓比例勻稱,布局工整,大樓以正面中央的鐘樓作為中軸線,每邊各建角樓兩座。入口門廊和東、西兩面的女兒牆上均飾有三角形山花。




港大成立初期的財政並不充裕,1915年遇上經濟危機更幾乎停辦。曾捐款創建港大的馬來西亞華僑陸佑,即時提供五十萬元貸款,並答應免息21年,使港大度過難關。1950年代本部大樓進行擴建,由原來的「E」字型變成「田」字型,而大禮堂亦加建了舞台,1956年命名為「陸佑堂」,以紀念陸佑對香港大學的捐獻。

在二樓的陸佑銅像  


陸佑堂可容納450人,裏面的古典裝飾仍保持初建時的模樣,只是屋頂在戰時嚴重損毀、木樑被人拆去,因而需要重建。該禮堂見證過不少歷史時刻,最為矚目的就是1923年剛卸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重臨香港,應邀在此發表演說,直言香港是孕育他學養和革命思想的地方。現今大學每年頒授榮譽學位都在這座禮堂舉行。




參觀當日,工作人員正在陸佑堂準備 Starr Hall 15週年慶典的佈置。


大樓正門的樓梯處的麼地爵士銅像


Date of visit : 2017 Jan

Sour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