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早前接受有線電視清談節目 "Sunday有理講" 的直播訪問, 討論 "香港人怎樣才能快樂一點?", 由有 "快樂王國" 之稱的不丹切入, 反襯分析可能讓香港人有不快樂感覺的原因.
訪問時間有限, 同時為方便不懂廣東話的網友, 我在這裏再闡述一下, 我對香港人和不丹人快樂 vs 不快樂的看法.
社會發展階段 - 需求層次理論
主持人繆美詩問, 不丹和香港 (在快樂的議題上) 有甚麼分別, 其實我覺得這兩個社會不能直接比較, 因為兩個社會各自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主持人繆美詩
同場嘉賓精神科醫生曾繁光醫生以 “內受性” 一詞來總括小妹對於香港和不丹兩地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論述, 又或者我同通俗的句子形容, 就是: “得一想二, 得二想三”.
嘉賓曾繁光醫生
不是說香港人貪心, 這本來就是心理學家 Maslow 的Hierarchy of Needs 需求層次理論, 人先追求飽暖, 然後物質富足, 接著是精神和心靈上的滿足.
直白一點說, 我的意思是不丹的社會發展階段, 實在比香港遲緩太多了. 近年不丹人算是基本上解決了飽暖問題, 人們正開始進入物質生活層面, 能有穩固的房子住, 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工餘時間可以跟朋友去射箭, 孩子可以上學, 老人身體健康, 他們已經很滿足, 從而感到快樂.
但香港人已經過了三十多年物質富足生活, 我們開始追尋精神和心靈上的滿足, 所以我在訪問裏說, 香港人現處於功績型社會, 我們追求成就 (achievement), 由少年的學業成績, 中年的事業, 事業有成後要貢獻社會, 突破自我, 所以人到中老年, 還要跑馬拉松, Career Break, 做義工, 為名利, 或者為心靈, 總之是不斷追求, 不敢讓自己停下來. 如此永遠不感滿足, 又哪來快樂呢?
對於政府和社會的信任
我認為對政府和社會的信任, 讓人民有心之所安, 也是影響快樂感的重要因素. 不丹人民尊敬王室, 愛戴國王, 而國王作風親民愛民, 不丹憲法設有國王向國民賜予土地的 Kidu制度, 前任國王主動把不丹王國由絕對君主制轉為君主立憲制, 賜予國民有選舉國會議員權利, 國王年滿65歲要退休, 國會甚至有彈劾國王的權利, 其實這些種種, 大部份不丹人都不太明白, 但他們心裏就覺得國王很愛他們, 所以就對國王和政府產生信任.
話說回香港, 現在政府和社會能讓香港人有多少信任? 又能讓香港人有多少安心? 因為不安, 香港家長只能盡量抓著可以掌握的事情, 例如由小孩子的教育入手, 能用錢換的就花錢, 於是便瘋狂催谷子女的教育.
反觀不丹的家長, 知識水平普遍比香港家長低, 他們只求孩子完成國家的免費教育, 長大後不要做壞人, 謹此而已. 不丹孩子放學便回家幫忙農務, 農閒時就跟其他小朋友在山裏水裏玩, 又何來補習、樂器、興趣班、溫書各種壓力和煩惱呢~
宗教影與價值觀
訪問中另一位嘉賓電影 “音樂人生” 的張經緯導演回應關於不丹的討論時, 他提到宗教在香港, 已經變成家長利用來幫忙孩子進入心儀學校的手段, 的確是讓人如此遺憾而唏噓的事情.
嘉賓張經緯導演 (左)
藏傳佛教是不丹的國教, 不丹人自小就有佛教的世界觀, 他們相信因果報應, 相信緣份, 常懷著善心, 我親眼目睹不丹人是如何真的 “蟻也不弄死一隻” 地去生活.